残疾的汉子偏啃“硬骨头” 林业英雄孙建博:豁上这条命一起干
下肢残疾的他,走路都十分困难,但却有着勇于担当、敢啃硬骨头的“硬核”。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林场职工把荒山变成了青山。他就是孙建博,淄博市原山林场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位林业英雄、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
本报记者 张泰来
辞去稳定工作
接手一个烂摊子
孙建博出生于1959年,3岁时因为高烧扎针残了右腿,他残缺的躯体里却藏着不屈的灵魂。“全国林业英雄”、“时代先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如今,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的身上有太多光环。
有人评价孙建博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对于平稳的生活,他似乎有着天然的排斥。人家去捏软柿子,他偏要啃硬骨头,而且是一块接着一块啃。1986年,淄博原山林场下属的陶瓷公司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彼时,已经在民政部门谋得稳定工作的孙建博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辞职承包了陶瓷公司。3年后,陶瓷公司扭亏为盈,年营业额达到3600万元,成了原山林场最赚钱的单位。
陶瓷公司兴旺了,但林场却江河日下。1996年底,原山林场下属单位已经少有盈利,累计负债达到4009万元,连续13个月没有下发工资。为了给孩子交学费,有职工甚至不惜卖血换钱。谁来挽救残局?当上级领导找到孙建博出任林场场长时,他又动心了。
就任场长后的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孙建博就发出了死也要累死在岗位上的誓言,他说“为了咱原山人过上好日子,我孙建博从今以后豁上这条命,和大家伙一块干了!”
“我觉得孙书记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想做到的事情就一定会千方百计做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说到的就一定会做到。”原山林场办公室主任曹钢说。
从吃不上饭
到起死回生
原山林场始建于1957年,当时的原山还是一片荒芜,森林覆盖率不足2%,历经几代林场人的努力,目前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94.4%,场内聚集了森林乐园、民俗风情园、山体滑草场、艰苦创业纪念馆等,成了旅游胜地。
1996年孙建博接手之时,却是一副败落的景象。对外,126家债主轮番上门讨债,法院传票收到70多张。对内,领不到工资的职工集体上访,饭都吃不上了,谁还有心思造林护林?万亩林海岌岌可危。
“能股份的股份,能租赁的租赁,能私营的私营。”孙建博说,这些改革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也盘活了资金。几年下来,林场确立了以副养林的整体思路,筹建了纸箱厂、工具厂、酒厂、苗圃等,不但还清了外债,而且为职工补发了工资,退还了集资,报销了医药费。
改革使濒于破产的林场重新焕发了生机,林场账面上开始有了盈余。孙建博的心又躁动了,他力排众议要发展旅游,有人提出原山没有名胜古迹,孙建博说,满山的树就是最大的优势。事实证明孙建博又一次选择正确了。1999年原山森林公园开园,这是山东首家森林主题公园,开园之年恰逢“黄金周”设立,客流火爆,当年就收回了全部投入。目前,原山集团的固定资产已超10亿元,涵盖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餐饮服务业(含工副业)、文化产业、旅游地产五大板块。
没有身份差别
只有分工不同
杨玉坤现年57岁,是原山集团一名双腿残疾的职工,孙建博不但没有辞退他,在安排他看守公墓的同时,还让他学习刻墓碑,如今老杨成了行里的一把好手。孙建博又张罗着给老杨找对象,许下“谁给老杨成功介绍老伴,奖励一万元”的诺言。如今,原山集团有50多名残疾员工,没有一人因为身体或者这样那样的原因掉队。
“改革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让大家都有饭吃,如果改革让人丢了饭碗,那改革就没有成功。”孙建博的话掷地有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孙建博坦言“每接手一家单位,就等于扒一身皮”,但是这个过程孙建博没有裁掉一个员工,而且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孙建博提出了“一家人”的理念:“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为国家做贡献。”全场职工不论加入早晚,没有身份差别,只有分工不同。相同级别的职工享受相同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工资稳增、分配住房、及时解决子女上学和就业等问题。
如今,“山上一套房、景区一套房、学区一套房”,几乎成了每个原山职工的标配,依托集团下属的房地产公司,每名原山职工都可按成本价购买公司承建的楼房。如此,原山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