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时尚网 收藏广州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娱乐综艺 >> 综艺热点

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9-02-28 03:18:32

  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

  编者按

  电影《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海外开画最好成绩。该片在海内外引发观影热潮的同时,还获得了良好的观众口碑,激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2月20日,由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该片的市场表现、主题立意、拍摄手法、制作水准以及对国产电影创作提供的借鉴意义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片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阐释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类未来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浓厚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出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堪称中国电影由高原向高峰迈进过程中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更是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里程碑之作。本版摘登部分专家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以中国文化为基点的未来想象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电影《流浪地球》虽然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却是中国第一部科幻大片。创作者只选取了刘慈欣原著小说中的一个小片段——地球在流浪过程中途径木星附近,木星引力激增,人类用智慧化解了地球将与木星相撞的危机。该片引人瞩目地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流浪地球范式可以说植根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己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影片在构建起地球流浪的大背景之下,刻画了一个家族三代人物即老韩、刘培强、刘启之间的认同关系,突出了中国式家族认同传统的当代魅力。特别是其中有关父亲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英雄主义认同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可以让观众更加重视和珍惜现实中的家庭、家族和家国同构等关系的基本意义。作品把叙述重心放在以刘启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地球卫士的成长历程上,讲述了他在姥爷、父亲以及周围人的引导下成长的经历,带有“主人公—帮手”模式的鲜明特点,体现了现代成长叙事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激发青年观众保护地球家园的豪情壮志。此外,该片还及时回应了当前生态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开阔宏大的宇宙视野在个体中的心灵建构,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起宇宙范围内的生态意识。可以说,《流浪地球》称得上中国式科幻大片的开山之作,为世界科幻电影宝库奉献了属于中国电影人的独创性建树。

  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审美品性

  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作为2019年中国电影的一部“现象级”大片,《流浪地球》是新时代中国电影体现大国气派、呈现大国精神、彰显大国实力、展示大国风尚的新标杆。影片着眼于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思考,用影像表达对地球未来命运的忧思,生动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这样的高远情怀令人震撼。在好莱坞众多科幻电影中,面对未来,标准答案常常是美国最终战胜外星人、拯救世界。而《流浪地球》没有简单克隆这样的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了组建联合政府,天上地下结合,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方案”。它推崇各国、各民族平等和谐相处的理念,对地球这个人类共同家园一往情深,这是该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同时又吸纳了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做了巧妙的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也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发展铸造出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生动反映。

  影片充满想象力,充分运用先进手段、元素,制作精良,成为标志着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走向成熟的新的起点。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党和政府高瞻远瞩,通过各种规划、设计,特别是通过各种计划,不断培育电影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创作者不跟风,不盲从,不做好莱坞大片的简单翻版,不仅从价值观层面作出创造性的立论,而且在审美观念上秉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韵,在故事、角色、形象、视听构成等各个方面,把大与小、虚与实、动与静、情与理、悲与喜等多种对立因素做了有机整合,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和谐适度的审美品性。国产电影创作不仅要传承,更要有创新。因为传统习惯于“向后看”,而着力于未来想象、“向前看”的创作,在国产电影及相关艺术创作领域相对匮乏。所以,《流浪地球》的推出,对于培育与引领新的审美潮流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工业化滞后于艺术表达的状态正被改变

  韩延(电影导演)

  我至今都记得两年前遇到郭帆时,他眉头紧锁的状态。当时,他筹备《流浪地球》碰到了一些技术难题。中国市场上很久没有出现硬科幻电影了,以至于创作者没有任何工业经验可以借鉴,连一个道具或场景的预制件,都要花很长时间研究,甚至要到国外定做。之后,我拍摄《动物世界》,也深深地体会了一把郭帆所说的工业化差距。再见到郭帆,是2018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一个关于“电影工业化”的论坛上,我们跟一个外国电影人展开了辩论。外国电影人认为,我们一直抱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比不上好莱坞是不对的,他告诉我们外国电影人做电影只会把焦点放到故事和人物上。我和郭帆都不认同这个观点。我们也想专注于故事和人物,也不希望把精力消耗在一个预制件或特殊设备上。但我们缺少相应的专业团队完成剧本的构想,只得亲自上阵。这是工业化滞后带给导演的“附加任务”。我们不是抱怨,而是想呼吁,希望更多电影人能加入推进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浪潮中来。

  《流浪地球》让中国电影工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导演,我清楚地知道这一步有多不容易。不像好莱坞那种一掷千金的超级大片,用钱堆砌出奇观和壮丽,它背后是一个导演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尝试、培育和精心呵护。做完《动物世界》,几乎整个主创团队都去配眼镜了,大家因长期进行特效画面的检查校对而视力减退。《流浪地球》的特效画面比《动物世界》多好几倍,郭帆和他的团队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不过正是他们艰辛努力得来的制作经验,会让今后其他拍摄科幻题材的电影人少走很多弯路,省下更多精力去实现新的突破。工业化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砖一瓦地建立起来的,有传承、有创新、有探索、有外来经验的汲取。今天,《流浪地球》的成功让国产科幻片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导演投入到多元的类型片创作中,在前赴后继的过程里逐步完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

  科学技术助力开拓类型新空间

  孟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

  在我国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引起公众对航天领域的浓厚兴趣,也引发各界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期待。

  《流浪地球》设置了太阳爆炸、地球和木星相撞的故事背景,并为这个超级灾难提出大胆的解决思路,对世界科技发展和外太空活动进行了充分畅想。影片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救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用艺术手段表现科学原理不容易。如果说不足,《流浪地球》对科学技术的展现相较于情感的展示略弱一些,与现实前沿技术的结合不够多,引发人们对相关内容的思考有限,这既是未来中国科幻影片的成长空间所在,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希望出力的地方。电影对科学技术生动准确的普及不仅可以引领这个行业走得更远,还能促使观影者,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追逐梦想、探索创新、科学求实的人生理念。

  《流浪地球》深入挖掘航天所特有的科学精神、英雄主义、探索未知等元素,将人文与科技完美结合,成为世界航天大国输出价值观,吸引世界目光,激发探索创新热情,进行有效社会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好莱坞的科幻影片中,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镜率很高,并被塑造为一个引领人类探索未知的标志。中国国家航天局在该领域刚刚有所涉猎,2018年国家航天局与澳门中联办向国家电影局申请,共同推进内地与澳门合拍影片《太空行动》的立项。国防科技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在筹备增设科普专业组,加强选题策划与技术支撑,未来的科幻电影可以拓展到核、航空、航天、船舶、兵器、电子六大国防军工领域。

  《流浪地球》的成功,将引来一场科幻影片创作热潮。我们建议,在国家电影局的领导下,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积极配合支持,建立一个长效的航天题材电影规划和工作机制,统筹谋划、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分步实施。通过成立联合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支持、发布指导性意见,鼓励电影界、航天界、科普界、科幻界积极创作好剧本,力争拍摄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幻大片。

  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渠道

  韩松(科幻作家、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我把《流浪地球》看作中国电影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献礼的作品。一个国家成长为经济大国后,必然在文化、科技上有所反映。想象力是大国实力的重要元素,现当代历史上很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都伴随着科幻文化的热潮。不同的是,中国在这方面有望成为冲击好莱坞大片独霸市场局面的国家。

  《流浪地球》的成功,跟几个因素密不可分。在政府支持和主流舆论引导之下,人们认识到了科幻的积极效应,包括科学精神、创新性、想象力、忧患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建立起对中国科幻的正确看法。科幻预言了多样性的未来甚至危机,给科幻电影营造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当今环境下,科幻电影遇到了最好的机遇,得以在正常轨道上健康成长、长远发展。《流浪地球》的拍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积极作用。其成功将引领各方投拍科幻片的热潮,当然,我们也应防止一哄而起、大干快上、滥竽充数的现象出现。

  重视交流也是值得关注的方面。科幻能够超越意识形态,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因此,《流浪地球》的创作者从创作伊始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与世界对话,所以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正因为如此,科幻电影必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平台,我们应提前规划走出去的路径。

  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融合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流浪地球》体现了中国电影的电影观、审美观以及价值观表达的新突破。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流浪地球》在表现科技和未来想象的时候,也体现了东方文化精神、中国人文精神,并且用人道主义表述完成了对传统家国情怀的现代转化。影片三代人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作用。这种以家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支撑中国人千百年来承传文明、抵抗黑暗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将影片所表现的中国式家庭伦理观念与人道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现代人文精神的改造。这里的三代人既是血缘关系,也是社会关系,既相互依存,也相互独立,既有长辈的教导,也有后辈的成长。最终父亲的自我牺牲,既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人类,使家国情怀与人道主义走向了统一。

  几位主角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人的担当、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人格,但是其代表的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所以没有了那种自我炫耀、自我夸奖的排他性,能够更好地被世界所共享。影片用创作实践说明,要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让中国故事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所接受。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guangdongdx.Com 广州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