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时尚网 收藏广州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新闻中心 >> 地方新闻

开学季,听青年学子谈学术榜样的力量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0-09-17 03:18:35

  开学季,听青年学子谈学术榜样的力量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十四)】 

  编者按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时期既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许多关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坚守理想信念、追逐心中梦想,离不开榜样的引导与鼓舞。新的学期已经开始,光明智库邀请四位青年讲述自己和榜样人物之间的故事,并以榜样人物的寄语,勉励青少年坚定追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榜样寄语·学子心声】 

  脚踏实地 让梦想随着卫星“上天”

  讲述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卫星技术研究所博士生 张冀鹞

  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我第一次见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样子。课后,我专门搜索查阅了相关纪录片和资料,被“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深深打动了。在当年工业基础落后、科研环境简陋、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科学家们成功研制并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多么不易。而当卫星发射升空,《东方红》乐曲在太空响起时,全国人民的欣喜与自豪又是多么动人!从此,我心里“种”下了一个航天梦,“东方红一号”科研团队的名字,也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多么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科学家,在太空中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正是在这些科学家的鼓舞下,9年前,我在高考志愿栏里郑重写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并如愿以偿。

  在学校的航天馆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东方红一号”模型,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又一次聆听了“两弹一星”前辈的奋斗故事和报国情怀。这些名字不再是传说,而是我所在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那一刻,我有了不同的心境,对遥远的太空更加充满向往。

  一年后,学校里有几位本科生宣布,要自己动手做一颗卫星。闻讯后,我震惊且欣喜,便加入学生卫星团队,负责结构设计。我们把梦想中的卫星命名为“紫丁香”,这是哈工大校园里最常见的花。从对很多基础概念不甚了解到能够独立开展设计和仿真工作,看着粗糙的手板件经过多次修改逐渐成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2015年9月20日,在学校支持下,我们研制的“紫丁香二号”卫星随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轨运行良好并传回了首张红外图像。“紫丁香二号”也成为全国首个由大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微纳卫星。凭借这个作品,“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这时,我已是一名硕士研究生,选择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继续自己的航天梦想。

  “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后,我们团队又研制并发射了“紫丁香一号”卫星(该项目启动在先,但晚于“紫丁香二号”发射),还参与到多个卫星项目中。“把梦想做上天”成了很多媒体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深知,让梦想上天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实现,卫星项目要靠整个团队通力合作完成。在科研工作之余,我也投入到“紫丁香”学生卫星创新工场的建设和管理中,帮助更多学子投身航天事业,体验宇宙和工业的魅力。

  今年是哈工大走过的第100年,我作为“云观众”见证了母校的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让我备受鼓舞。我会牢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先辈为榜样,努力拼搏,大胆创新,把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国航天事业竭尽全力。

  以实干报师恩,在他毕生奋斗的领域前行

  讲述人: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博士后 周文月

  2017年1月8日晚,无论我们怀揣多少不舍,黄大年老师还是离我们而去了。深夜无眠,我只能翻看黄老师的微信朋友圈,仿佛老师还在身边。

  与黄老师第一次见面,正是在他读书和奋斗的地方——他一生挚爱的地质宫大楼。当时,我作为学生记者采访他。他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感动至今。我们问他:“您毅然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他说:“能够越洋求学获取他山之石仅是偶然,回归故里报效祖国才是必然,而绝非你们所说的‘毅然’。”

  后来,我有幸跟随黄老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3月,我向他请教硕士毕业论文事宜,并诉说了对一些文献难以理解的苦恼。他告诉我:“看书要经常停下来,反复思考和回忆自己看了什么。想搞清楚一个内容,就要确定好关键词,一个星期精读3篇文章,几个月下来,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听到这里,我感到信心回来了。

  论文初稿完成后,我迫不及待地请黄老师审阅。那天晚上,黄老师仔细审读,连晚饭也顾不上吃,直到地质宫的看门大爷要关灯闭楼,他才停了下来说:“剩下的内容,我明天在飞机上看。”

  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黄老师也不忘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2016年12月9日,我和同学王泰涵陪黄老师做检查,打完点滴后,他手上还埋着针管,就拿起纸笔在病床上为王泰涵指导研究课题。黄老师手术前一天凌晨1点,还给我发来微信,说他已经给英国剑桥大学相关人员发送了邮件,推荐我去做访问学者。看着他发来的邮件发送成功的截图,我泪如泉涌,久久不能平静。

  12月24日上午,我和同学陈昌昕去看望术后的黄老师。他握着我的手,叮嘱我们:“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他非常虚弱,声音却那么坚定。

  如今,如黄老师所愿,我已结束访学回到祖国。老师的谆谆教诲时常回荡在我耳边,鼓励着我在他毕生奋斗的领域前行。他的话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撼动心灵的,是对中国璀璨文化遗产的传承 

  讲述人:厦门大学考古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特任助理研究员 张俭

  斯蒂芬·茨威格在其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道:“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我何其有幸,遇到考古,爱上考古,并立志为之奋斗一生。

  这一过程并非易事。本科时,阅读考古学书籍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我充满好奇地跟随着考古学家、史学家们的足迹,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探索人类进化的内在奥秘,领略学者们治学求真的精神和方法。

  但凭兴趣还不够,我需要一位引路人带领我进行专业系统的学术训练。大四时,我决心从当时所学的新闻学跨系考研读考古学。凭着一股子韧劲和对史前考古的热情,我在自选导师阶段敲开了杨楠教授的门。杨老师师从邹衡先生,1996年从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毕业后即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多年来流传于师生圈里的一句话是:“选择了杨楠教授,就是选择了吃苦”,足见杨老师的严厉和极高要求。

  跟随杨老师读研的日子里,他悉心教导我诸多做学问的道理,并训练我每堂课完成自主研究汇报、每周撰写读书报告、每月作一份田野考古工作汇报,要求我重视考古基础材料的梳理和研读,尤其强调个人表达的重要性。“你提问了吗?”“这位学者的论据能否支撑他的观点?”“你的倾向性认识呢?”这些追问渐渐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质疑和批判精神。他也时常牺牲休息时间帮我修改论文,小至标点符号,大到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方向,均详细评注并当面探讨。他常说:“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写文章,一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二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尽量减少发表之后的遗憾。”杨老师的严格训练让我打下了扎实基础,使我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曾说:“中国的考古可以说是遍地黄金,俯拾即是,但是有才华有志气的读书人却很少有学考古的。”今天,中国考古学新的繁荣时代正在开启,很多涵盖长时段多领域、宏观系统的重大历史课题都呼唤着考古学参与。只要有志于此、肯下功夫的中国青年,都有机会为此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对于我们这些走上考古征途的学子来说,真正撼动心灵的不只是一种学术的境界、一种求真的技能,更是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中国璀璨文化遗产的传承。

  愿披白衣作战袍

  讲述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朱国骏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次被问到以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我的答案始终是做一名医生。

  小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总是舅舅照顾我,他是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人民医院的一名中医医生。有一次,一位维吾尔族农民患者由于长时间下地劳作,腰疼得几乎直不起身,东拼西凑才攒了一点钱到医院看病。舅舅知情后,立马为他垫付了医药费并开展治疗。那位农民用不熟练的汉语连声道谢。到了核桃成熟的季节,这位患者专程来找舅舅,满怀感激地将一筐成熟的核桃硬塞给舅舅。舅舅拗不过,只好收下。他们虽然语言不通,但我能体会到这种交流里流淌的真诚。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医生,在救死扶伤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今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陶勇医生的事迹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年轻有为的他真诚医治患者,却遭遇患者行凶,左手受到难以恢复的损伤。当时我正在准备高考,也开始真正思考职业规划。一些长辈希望我想一想“医生”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他们看来,学医时间长、从业辛苦,更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承受巨大的压力。

  陶勇医生面对不幸的态度给了我答案。残酷的伤害没有使他丧失对医学的热爱。左手的伤情让他无法再上手术台,但康复之后,他立即重返工作岗位,将重心转移到科学研究方面,继续为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在一次采访中,他平和淡然地说:“老天留我一条命,是为了有给大家继续服务的机会。”我更加理解了“医者仁心”这个词。都说世界上仅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陶勇医生正是这样的英雄。

  高考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坚定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前方道阻且长,但我立志身披白衣作战袍,继续以陶勇医生为榜样,秉持一颗对医学的赤诚之心,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我相信,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之殷、张士英、任爽、张胜、张蕾、田雅婷、孟歆迪、王斯敏)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guangdongdx.Com 广州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