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时尚网 收藏广州时尚网
你现在的位置 > > 首页 >> >> 新闻中心 >> 时尚圈

国际锐评:中国科技创新提升全人类福祉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20-10-08 03:22:17

  国际锐评丨中国科技创新提升全人类福祉

  “我们最早在全世界公布临床试验数据,比美国快了5个多小时。II期临床试验相关数据在7月22日和24日的《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也是全世界最快。”近日,中国科学家陈薇在介绍新冠疫苗研发过程时自豪地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又一次得到检验,成为“十三五”规划期间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

  人们看到,在过去五年,中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量子卫星首发成功、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条智能化高铁开通运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启用、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可以说,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逐渐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中国科技创新之所以取得令人振奋的成就,首先在于中国领导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放在首位,再到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顶层布局为中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巴西圣保罗州支持研究基金会产业创新领域专家费尔南德斯认为,中国能在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关键原因得益于高瞻远瞩的国家发展战略。伦敦政经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乔纳森·利伯瑙近日撰文指出,中国能够出现世界技术领先者,是特定国内因素造成的,其中就包括国家和地方层面推出的刺激高科技产业的政策。

  同时,中国科技创新进步还得益于研发投入的增加以及创新环境的改善。2019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达2.21万亿元,超过欧盟平均水平。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第14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有17个科技集群进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2。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所展现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正是助推中国科技发展的宝贵力量。以北斗为例,从产品到服务构成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面对美国政客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围堵打压,中国科学家近日明确表示,要把美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这再次彰显了中国科学家迎难而上的宝贵品质以及爱国创新的坚定决心。

  经过五年发展,中国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2019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今年有望实现60%的目标。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目前中国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以上。从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到不断更迭换代的人工智能、5G、金融科技等,科技创新正为亿万中国人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土耳其土中商业促进友好协会主席阿德南·阿克佛拉特说,创新技术和数字经济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正成为助推中国服务业增长的新动能。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以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比如,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重要属性,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分享北斗系统技术、产品和应用成果,让世界人民可以更好享受北斗所提供的服务。关于新冠疫苗,中方多次强调,中国疫苗研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这有力证明中国科技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更是着眼于提升全人类福祉。

  开放包容是科技进步的硬核。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一些美国政客出于政治私利与垄断“科技霸权”,不择手段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鼓动“科技脱钩”,妄图阻挠中国发展。而从内部看,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可以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国科学家们将继续迎难而上、勇攀高峰,以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气度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增强经济发展动能,为解决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问题提供更有效方案,帮助世界上更多人过上美好生活。(国际锐评评论员)


  免责声明: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2-2024 fashion.guangdongdx.Com 广州时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邮箱:1837655332@qq.com